“無線如東,城事在您手中!”歡迎安裝如東文廣傳媒“無線如東”手機客戶端!蘋果手機App store搜索“無線如東”下載。安卓系統掃描二維碼或登錄如東新媒體(mobile.rdxmt.com/down/)下載。 |
李建淮是南通一名資深的有影響的攝影家。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國、省、市影賽、影展中入選或獲獎。2015年5月,他在南通市文化館舉辦個人攝影作品展。這次結集出版,使我們有機會再次欣賞、反復觀摩學習。
一、孜孜以求,堅持勤奮創作的精神。
李建淮1987年7月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攝影系藝術攝影專業,是南通攝影隊伍中少數幾位科班出身的攝影家之一,2000年加入了中國攝影家協會。從影40年如一日,他像如東灘涂上的海子牛一樣,在攝影創作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心無旁顧,辛勤耕耘,開拓前行,無論是內容還是藝術表現手法,不斷尋求新的突破。這些年,他佳作迭出,不斷取得新的成績,絕非偶然。攝影集中的94幅攝影作品,正是他熱愛攝影事業、執著追求的見證。
二、立足本土,體現攝影人的責任意識。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已經步入了全民攝影的時代,對于普通的人們來說,將攝影作為一種娛樂方式融入生活,無可厚非。但是,我們從李建淮攝影作品集中讀到的是一位專業攝影家的文化自覺和責任擔當。中國攝影家協會前任主席邵華說過:不要把相機當玩具,要把相機當工具。正是從這樣的高度上提出的要求。
《“情系南黃?!崩罱ɑ磾z影作品集》(南京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中的作品,從1982年至2014年,時間跨度長達32年,以如東南黃海這片熱土為主要題材,形象生動地記錄和展示了如東的發展和南黃海特有的風情,帶有一定的史詩性意義,其中有些作品已經成為永久的珍貴記憶。
攝于1986年的《灘涂挑鮮人》,那時候的漁民光著屁股下海的情景,今天已經很少見到了。攝于1988年的《夜捕》,漁民身披稻草扎成的蓑衣,背著魚簍,扛著漁網,趁夜色趕?!瓘闹胁粌H可以看到到漁民們的勤勞與辛苦,也可以讀到作者對他們的深厚情感?!哆h方的朋友》,一位外國女賓與帶著草帽的當地漁民遞煙交流,海風吹拂,漁民純樸憨厚,畫面親切自然,作品以小見大,從一個側面表現了如東對外開放的腳步。該作品一舉奪得2004年“安惠杯”全國攝影大賽金獎。
南通的南黃海灘涂風情是不可多得的豐富資源,與聞名全國的福建霞浦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擴大影響。作為一名如東攝影人,李建淮在這方面作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三、畫面生動,呈現出精彩的光影藝術。
攝影是光與影的藝術。攝影的基本特征是記錄、再現,同時作為一門藝術又是表現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優秀的攝影作品往往具有獨創性,能夠反映生活本質和時代特征,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如東老一輩攝影家洪祖仁的代表作《創業維艱》正是這樣的作品??v觀李建淮的攝影作品,無論是記錄還是表現,都較好的體現出他對光影藝術的追求,追求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引來幸福水》,以高視角、高速度快門凝聚精彩的引水瞬間,側逆光營造的奔騰翻滾的畫面,充滿了張力,較好地完成了宏大敘事的主題。
《大地的脊梁》是一幅黑白作品,構圖用光都十分講究。一片豐收在望的麥田里,彎腰勞作的農民,陽光映照下錚亮的脊梁,讓人聯想到中國攝影經典之作侯登科的《麥客》。
《迎朝陽》,兩位漁民扛著漁網,踏著海浪,一前一后、一大一小,一輪紅日噴薄而出,暖色調烘托了海上勞動者的身影。這樣的畫面非常優美,以致后來人們不斷模仿,甚至成為旅游擺拍的場景。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展藝術總監張國田說:世界攝影史上的經典亞當斯的《月升》,今天很容易拍到,但亞當斯仍是不可逾越的高峰。正是從這樣的角度,我們說《迎朝陽》這樣的畫面今天很容易拍到,但與李建淮當時以紀實手法跟蹤現場拍攝有著本質的區別。
《協力同心》,蕭瑟寒冷的冬季,手扶拖拉機深陷灘涂泥濘之中,漁民們全力推行,作者腳踩泥漿,緊跟其后,現場抓拍,作品震撼著讀者的心靈,在省展中獲獎。
還有的作品洋溢著時代的氣息。如《東方風來》以慢速度動靜結合手法,表現灘涂風力發電帶來的新活力?!逗I蠞茶T》以金色灘涂為背景,用剪影和對比手法表現工程的壯觀和建設者的身姿?!陡劭阡摌嫛穭t采用開放構圖,以線條引導透視,紅色作為主色調,充分展示出洋口港飛架鋼鐵橋的宏偉氣勢。這些作品非常大氣,唱出了時代前進的凱歌,奏響了時代的主旋律。
就是一些不起眼的尋常小景,作者也獨具慧眼,拍得生動風趣。如:《一葉扁舟》、《塑面人生》、《饞》等等。
攝影集中還收入了作者異域采風的獲獎作品。其中,《草原之魂》,獲得1999年全國第19屆攝影藝術展覽優秀獎,這是十分不容易的榮譽,也可見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
最后,把我的一首小詩《七絕?海子?!匪徒o李建淮,希望他繼續發揚海子牛精神,創作出更多的佳作。詩云:
櫛風沐雨任辛勞,犁月耕云為弄潮。
千里灘涂天地遠,踏平黃海萬重濤。
![]() |
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如東新媒體微信,每天分享如東鮮活新聞資訊! |
如東縣融媒體中心(版權所有)2011-2018 蘇ICP備案:蘇ICP備11030511號-1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20279號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轉載的各種稿件、圖片均有可靠的來源,目的是為了傳播更多的信息,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電話:0513-80865519 傳真:0513-80865516郵箱:1605797543@qq.com 地址: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掘港鎮長江路29號
蘇公網安備 3206230200022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200014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0420016